清明節又叫做掃墓節。

關於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自古代周朝就開始了,目的是為了慎終追遠。 因為每年春天一來,墓園雜草叢生,因此元宵節過後,家族的人成群結隊去掃墓,漸漸成為習俗。民國24年政府把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農民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也就是「春分」之後第十五天,這時候寒冬已過,風和日麗,萬物復甦,讓人覺得格外清明,故叫清明。

    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有一次沒有食物吃,餓到全身無力,那時跟隨在旁邊的隨臣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因此重耳才恢復體力。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晉國的國王(稱為晉文公),他就重賞當初那些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並不爭功討賞,反而悄悄到綿山去隱居。晉文公聽說後,感到非常羞愧,就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但是山高路險,怎能找到。有人獻計,從山的三面放火燒山,就可以逼出介子推。晉文公就照著做,等火燒過後,有人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坐在一棵柳樹下被燒死了。又在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下令將出葬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隔天,定為清明節。

* 寒食節(吃潤餅)的習俗:

    清明節的前一天叫做寒食節,相傳是紀念春秋時代的忠臣介子推,所以特別在當天禁止煙火,所有人家都不准生火,只吃冷食,就是所謂「寒食」。近年來寒食和清明已經混在一起,民眾會在清明節當天效法古人,到市場買薄麵皮回來,捲包當季的蔬菜做為食物,稱為「潤餅」。

 

▲  基督徒如何面對掃墓的習俗? 

一、認同:清明掃墓是很好的風俗,基督徒要認同,且要參與,與全家族的人一起懷念祖先,表達「孝順」和「愛祖先」的心。

二、參與:家族性的掃墓,有凝聚家族親人感情的意義。因此要儘可能去參加,藉此機會和親人和好、連結,也是見證基督徒「愛的生命」的機會。

三、方式:民間習俗用香、燭、水果、祭牲等祭拜祖先,我們要尊重他們,不要批評。基督徒用禱告,向神感恩,感謝神賜給我們這些好祖先,求神保守他們的靈魂在天上得到安息。基督徒是「敬祖」而不是「祭祖」。雖然方式不同,但可以一起去掃墓,在當中彼此尊重,而且喜樂。

四、追思:可以邀請家族成員,在墓園前,或骨灰曇前、或家裡客廳,圍成一圈,講一講先人的事蹟、然後一個人起來為大家祝福(禱告)。若大部分家族是基督徒,就可以選幾首詩歌去唱,然後大家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