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新聞報導,有一對男女,在舉行婚禮的時候,新娘向新郎問個問題,才發現新郎不是他所要的那種男人,就當場取消婚禮。這就是在結婚前沒有好好認識對方、沒有好好瞭解對方。

  婚前必須彼此交往,才能認識對方。但交往的目的是彼此更加認識、更加瞭解對方。所以交往中突然中斷,並不要傷心,也許是一個提醒,提醒自己有哪些缺點必須改善,這對以後自己再度談戀愛反而有幫助;這也許是一個勸告,勸告不要繼續走下去,既然婚前都無法忍受了,婚後才來離婚將造成更多的傷害。

    教會通常會鼓勵「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但千萬不能把「交往」等同就得要結婚,而是要將「交往」當成觀察彼此個性、想法、價值觀、生活方式,瞭解雙方的人生規劃。就正常的狀況,交往過程中意見不同、觀點不同在所難免。如果沒有透過彼此的交往和互動,怎能瞭解自己在乎的點、看清彼此隱藏的怪癖、瞭解雙方能忍受的底線?

    不少人找結婚對象看外表、憑感覺、根據外在條件如宗教信仰、學歷、家世背景、職業、談吐等尋找對象,這是多數人在婚前判斷合適與否的重點。問題是這種方式產生「愛的是表面的他,而不是背後真正的他」的狀況,造成婚後難相處的困擾。所以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把「交往」視為進入婚姻的必經過程。

 

用心交往   認清彼此

    所以交往後萬一分手,不要當成是失敗,而是彼此提早發現雙方當朋友比當情人或當夫妻更快樂。能有超越「失戀」、「失敗」等自怨自艾的交往心態,反而能找到更合適、更能互相欣賞的對象。

    常常發現過去有些同學爭吵不休、聲名不佳,看起來不是好對象的同學,日後竟成為好配偶。可見婚姻的好壞,在於能否找到互相適應、願意接納、願意調整改變的伴侶;而不是要找到看似不錯,但相處起來卻格格不入、難以協調、無法包容的對象。所以「交往」是為了讓對方看清「背後的他」,從中思考能否認同或願意調整。

    其實,婚姻的對象「適不適合」,常隨個人的重點而有不同的定義;往往這人認為不適合,那人卻視為珍寶。至於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對象,除了要先認識自己,還要懂得如何與人互動。

    聖經提到不要單看外貌:「但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高大的身材,因為我不揀選他。耶和華看人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表,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就是對選擇伴侶的男女最佳的提醒。

    有些人就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遠少於海面下的,如果在弄不清他背後隱藏的有多深,就輕易投入感情,日後就必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理解和溝通。所以清楚瞭解自己「愛的是表面的他,還是背後的他?」,是交往時不可忽略的理性與智慧啊!

                                      

〈部份摘錄自「基督教論壇報」201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