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哲
雖然我們教會已不常使用傳統的混聲四部聖詩本,但幾個教會出版社不約而同的在過去的15年當中都重編了聖詩,可見其對教會音樂的重要性不因時代變遷而減少,例如浸信會出版社在2003發行的「世紀頌讚」,長老教會在2009出版的「新聖詩」,除了保留近幾百年的經典詩歌作品,也收錄了1980年代後受歡迎的流行詩歌,並重新編寫過和聲和音域,方便會眾齊唱。
我個人並不喜歡單刀直入的談信仰,我喜歡從生活、藝術、文學中來帶朋友認識耶穌,因此,接下來的一年,我想利用幾次的週報篇幅來介紹聖詩中的幾首經典作品,一來讓大家認識好作品,一方面也從這些好的音樂中去思考信仰。
第一篇我想介紹的就是配合年終歲末時,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大城市的樂團會以這首作品作為年終祈福音樂會的核心曲目,並以這首曲子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是什麼作品如此備受尊崇?
答案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這首創作於1818-1824年間的交響曲,是貝多芬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而最為膾炙人口的就是第九號交響曲當中的第四樂章。貝多芬在管弦樂為主體的交響曲中加入了合唱,並引用席勒所寫的歌詞「快樂頌」,這個快樂頌的主題已成傳唱世界的旋律,並收錄在各家出版社的傳統聖詩本中。
★ 創作背景
相較於巴哈、韓德爾,貝多芬的信仰歷程相對而言是叛逆的,歷經衝撞、懷疑和掙扎後才有晚年的順服,礙於篇幅,我們有機會再來談談作曲家的信仰。
貝多芬在創作第六號交響曲時,僅三十幾歲時就開始出現耳鳴,且情況日益惡化,這對一個音樂家而言是極嚴重的事情,從他的書信往來可以知道,耳疾曾讓貝多芬非常困擾並消極了一段時間。然而,耳疾並沒有打倒他,在第八號交響曲創作時貝多芬已經全聾,無法聽到自己寫做出來的曲子,然而當我們聆聽貝多芬晚期的作品時,滂礡的和聲和完美的管弦樂配器法,讓人難以想像這是出於一個全聾的作曲家之手,且當我們聆聽貝多芬晚期的第八、第九兩首交響曲時,聽不到貝多芬的消沉,反而從他的作品,聽到一種不跟命運低頭的堅毅,特別是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我們可從當中聽到的是一種源自於內心深處信仰的平安所散發出來的快樂。
✽詩歌譜參考:世紀頌讚 第2首,長老教會新聖詩198首。
本教會所使用舊詩歌本「頌主新歌」第58首。
✽音樂聆聽連結 。